2022年春节长假期间,记者在江西南昌的高铁站候车大厅二层发现一家新开的门店——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保税)店。
就外观上看,该店和普通超市并无二样,一半区域售卖护肤品,一半区域售卖食品饮料。但其类似于机场出境候机大厅的免税店,店内商品均为进口品牌,记者观察发现,店内所售商品具备不错的价格优势,尤其是主打的大牌护肤品,售价只要市价的八折左右。
现场销售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店内商品共600余种,其中销量最好的就是大牌护肤品,都是网上热度很高的产品。
据悉,中欧班列进口商品(保税)店于1月17日在南昌西站正式开业。该项目是中欧班列效能的延伸,通过中欧班列将世界各地特色商品引入铁路、机场、地铁、成熟社区等商业场景,采用 “全球直采”加“1210保税跨境电商合作”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
过去数年来,趁出国游的机会,在国际机场免税店采购物美价优的进口商品,是被青睐的购物方式。
价格优势是免税店和保税店的主要竞争力之一,免税店供应对象有一定限制,一般设在出入境处,消费者每年购买免税产品的额度也有上限;而保税店没有这么多限制,保税店类似于跨境电商。
保税店开进高铁站,不少旅客感到很是新鲜。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刘明宇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免税店针对的客户群主要是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出入境人群,但受新冠疫情影响,出入境受到一定限制,国际交流成本比较高。中国消费者目前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较高,难以出国游,难以在免税店门店购物,必然积累了相对未满足的消费需求。”
保税店近年来从大型城市开到中型城市,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不再需要付出交通成本去一线城市购买价格优惠的进口商品。“但是,二三线城市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比较分散,所以需要用免税店、海淘、跨境电商等聚合起来。” 刘明宇表示。
进口商品在中国的消费市场非常大,但目前来看,免税店销量火爆的产品主要是化妆品、大牌包袋、名牌烟酒、部分知名度高的零食,总的来说种类还是比较单一。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增长12.5%。货物贸易总额连续5年全球第一,全年货物进出口39.1万亿元,增长21.4%,其中进口增长21.5%。
再看2020年,中国全年消费品进口额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8.2%,占进口额比重为11%,比上年提升约1个百分点。其中,肉类、首饰、化妆品进口增长30%以上,箱包、钟表进口增幅超过20%。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也在快速增长,海南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新政,全年免税店销售额达3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倍。
刘明宇认为,就国内市场而言,关税比较高或者配额限制比较多的进口商品未来依然会受到消费者关注。从需求来看,医疗保健产品、母婴用品、高档服装、饰品、艺术品等,未来在免税店和保税店仍会受到欢迎,属于蓝海领域。
对于中国免税店和保税店未来发展的趋势,刘明宇认为,或将会有四个趋势,“第一,中国的进口免税店、保税店是全球化的窗口,来源国和产品都将越来越丰富;第二,进口免税店、保税店的类型与区域开放政策紧密结合;第三,会有更多业态创新,线上线下更紧密融合;第四,未来进口商品销售商的竞争实质是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竞争,产品品质保障和服务保证非常重要”。
刘明宇强调,“免税店面对的是有较高消费能力的人群,消费者对于价格的需求是一方面,但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品质保障和服务保障。因此进口商品商店一定要加强国际供应链管理的能力,树立品牌声誉。 ”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